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重點行動。人工智能正迎來在從技術驗證邁向產業規?;涞氐年P鍵時期。
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最大規模的產業體系,為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提供了豐富的業務場景資源。但區別于消費領域,產業領域的業務場景更復雜、專業性更強,對感知、分析、預測、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時效性與精準性要求更高,且不同垂直產業間差異顯著,導致AI+產業深度融合進程緩慢。
為識別哪些企業更具備成為“AI+產業”關鍵推動者的潛力,哪些場景更能釋放AI技術的價值創造能力,以及如何合理有效選擇AI落地場景,中國信息協會產業互聯網分會聯合華興資本,重磅發布《2025年產業AI應用熱力報告》。本報告基于對1000余家垂直產業平臺、500+AI應用的跟蹤分析,全景呈現當下產業AI應用最熱場景,解析場景選擇的內在邏輯,研判未來趨勢。
核心觀點
01 垂直產業平臺是AI技術大規模應用的主力軍;
02 平臺化采銷過程是AI應用熱度最高的業務場景大類;
03 場景熱度集中,51%的AI技術應用集中在TOP10業務場景小類;
04 TOP3熱度場景——行業知識查詢,需求預測和趨勢洞察,商品檢索、篩選和推薦,在就緒度、價值度、易用性、通用性四個方面表現優異,成為落地首選;
05 AI驅動垂直產業平臺業務范式轉型,“Agent即服務”成為新趨勢;
06 TOP10潛力場景——行業知識查詢、營銷、產品設計、價格生成、生產協同、倉儲物流狀態監測及異常報警、倉儲物流資源匹配調度、產融、客服、多業務流協同,兼具場景的高就續度與高價值度,以及服務的產品化/平臺化特征,發展前景廣闊。
■ 樣本對象:項目組選取國內近1100家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產業平臺進行AI動態檢索及跟蹤,通過企業官網及官方公眾號、投資機構、媒體機構有關報道等公開渠道獲取相關數據。
■ 范圍界定:報告中所指“垂直產業平臺”,是圍繞一個或多個產業領域,聚焦企業研發設計、采購銷售、生產制造、倉儲物流等核心需求,以數據要素為驅動,提供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服務,最終實現各類產業資源連接、交互、匹配與價值創造的平臺型企業。
垂直產業平臺是AI技術大規模應用的主力軍
1)初具勢能,垂直產業平臺已探索形成大量應用層AI成果
據統計,已有196家垂直產業平臺對外發布相關業務場景的AI應用,共計503個,共覆蓋13個業務場景大類,60+業務場景小類。
2)產業領域AI技術落地難度大,進展慢
截至目前,已通過網信辦備案的626個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439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中,互聯網、生活服務、教育、金融、醫療TOP5行業合計占比超85%,電子電器、汽車、鋼鐵、能化等相關產業領域僅約10%。
■ 難點1:缺高質量數據難獲?。荷婕捌髽I私域數據,渠道有限,成本高難加工:數據標準不統一、多模態,清洗、處理及標注成本高難協同:產業內中小企業數字化進程慢,數據孤島現象嚴重
■ 難點2:缺高價值場景產業領域AI應用目前集中在人機交互、客服、文本生成等容錯率較高場景,切入研發、采銷、生產等核心價值鏈環節的少,主要受限于相關場景對時效性、精準性要求高,且跨企業、跨行業遷移泛化難
3)垂直產業平臺天然擁有推動AI大規模應用的基礎優勢
■ 有數據
> 覆蓋研發設計、采購銷售、生產制造、倉儲物流主要場景
> 數據實時更新率高
> 平臺自有數據居多
自有數據占60%,用戶數據占24%,第三方數據占16%
數據來源:《2024年產業互聯網平臺數據要素調查報告》,中國信息協會產業互聯網分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
■ 懂場景
> 深耕垂直產業十余年。
已發布AI應用的垂直產業平臺中,成立10年以上的占比49%,5-10年的占比43%。
> 數據的算法價值高。
數據源自平臺上企業間真實業務往來,是與業務場景綁定的數據鏈,而非離散、獨立數據點。
■ 有市場
> 鏈接大量產業企業,是AI應用潛在需求方。
按垂直產業平臺平均2%-3%的行業滲透率測算,目前已至少累計服務700萬+產業企業。
> 推廣成本低,AI服務大多已產品化、平臺化,更容易實現大規模應用。
大量AI應用是對平臺已有服務的智能化迭代升級。
平臺化采銷過程是AI應用熱度最高的業務場景大類
1)垂直產業平臺AI應用大類場景熱力圖
■ 平臺化采銷過程
● 訂單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經濟循環的晴雨表。
● 場景開放程度越高,數字技術融合就越便捷、深入,最先是營銷、交易、采購,繼而是產品服務和研發環節,制造環節最封閉。
● 平臺化采銷過程涉及多企業、多環節間的匹配和協作,以及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等在線流轉,與AI技術優勢高度契合,降本提效明顯,于客戶而言更能帶來可衡量、可感知的價值效益。
場景熱度集中,51%的AI技術應用集中在TOP 10業務場景小類
TOP3熱度場景
行業知識查詢,需求預測和趨勢洞察,商品檢索、篩選和推薦三大場景在就續度、價值度、易用性、通用性四個方面均表現較好,成為垂直產業平臺探索AI技術應用的首選場景。
■ 01 就緒度高
底層數據主要依賴于采購、銷售和產品數據,平臺相關高質量數據基礎好。
● 數據體量大:采購、銷售、產品數據在垂直產業平臺內覆蓋率為100%
● 更新頻率高:實時更新率最高均在75%以上
● 結構化程度高:基于在線標準化交易流程和SKU產生的數據
數據來源:《2024年產業互聯網平臺數據要素調查報告》
■ 02 價值度高
均作用于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交易效率,效果顯著。
● 行業知識查詢:主要用于售前咨詢,提升用戶采購決策效率
● 需求預測和趨勢洞察:主要用于選品,平臺自身選品或者賦能次終端選品
● 商品檢索、篩選和推薦:直接用于供需匹配環節,提升匹配效率和準確性
■ 03 易用性強
以自有及共生數據為主,潛在數據權屬風險相對較低。
● 采購及銷售數據:基于用戶在平臺上的交易行為自然產生的數據
● 產品數據:基于平臺統一的產品主數據標簽形成的數據,包括自有產品和第三方供應商產品
■ 04 通用性好
不同領域垂直產業平臺均涉及,且分布較為均衡。
特別說明:不同產業領域劃分參考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
AI驅動垂直產業平臺業務范式轉型,“Agent即服務”成為新趨勢
1)業務范式
2)大模型能力
3)基礎設施
■ 數據
足夠容量的私有數據價值待挖掘
● 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到2023年,我國九成以上規上企業已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97.2%的企業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
● 以垂直產業平臺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鏈式”轉型成為主要模式,匯聚沉淀大量產業數據資源
■ 算力
AI算力成本大幅下降
達到GPT-3.5水平的系統推理成本降幅超280倍
● 算力租賃價格大幅下跌,A800、H100等主流GPU近兩年跌幅超50%
● 小模型崛起、混合專家MoE等架構走向產業化
■ 算法
核心算法突破,基模性能增強
● 從Transformer轉向混合專家(MoE) 等高效架構,實現性能和效率倍增
● 國內領先大模型能力與美國的性能差距,自 ChatGPT 發布以來,縮小到三個月以內
數據來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國家統計局;《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HAI)
TOP10潛力場景
正式啟動產業AI系列研究
為深度洞察“AI+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和有效路徑,助力產業企業更好融合業務場景和AI技術能力,課題組正式啟動《年度產業AI應用成熟度報告》、《垂直產業平臺AI應用成熟度評估模型》、《垂直產業平臺AI應用建設指南》等系列研究工作。
如需更多詳細信息和完整報告
請聯系FSG@huaxing.com獲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