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球AI+智適應教育峰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峰會由雷鋒網聯合IEEE(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教育工程和自適應教育標準工作組及乂學教育松鼠AI共同舉辦,匯聚國內外頂尖陣容探討AI智適應教育熱點話題。
當前AI 自適應學習是目前產學研三界關注度最高的話題。此次峰會邀請到美國三院院士、機器學習泰斗 Michael Jordan,全球公認機器學習之父 Tom Mitchell,斯坦福國際研究院(SRI)副總裁 Robert Pearlstein、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機構 ACT 學習方案組高級研究科學家 Michael Yudelson 等頂尖學者和企業界代表共話AI智能教育未來。
美國三院院士、機器學習泰斗 Michael Jordan在會上表示:“我們發展AI,并不是要復制人的智能,而是要建立一個新的智能系統,這種系統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要讓我們以一種新的方式變得更加智慧。”他認為,目前“機器學習”“數據科學”“人工智能”都是這樣一些概念是以數據為基礎,并與計算機系統相結合起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使用,但關鍵是要有數據分析,更多的是在模仿人類。而在過去40年間真正發生的是智能增強,包括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搜索引擎、自然語言翻譯、推薦系統等,變得越來越智能,這些都屬于增強的技術。
全球公認機器學習之父 Tom Mitchell發言時表示,這 10 年對自適應教學來說是最好的 10 年,因為我們開始看到技術變得成熟,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運用這些技術,我相信本次會議將是這個領域的轉折點。在談到于人工智能可以如何與自適應學習產生聯系時,他說:“在自適應體系中,老師會不斷地評估學生的能力、發現他們的不足點、給他們設立目標、發掘他們的學習需求,甚至根據他們的學習速度來提供更好的建議。我們發現已經有系統開始在做這件事情,然而都處于早期階段,我們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應該更多放在系統改善上。未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將成為自適應學習的驅動式技術。同時,增強學習在過去 5 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富有變化兼具個性化的模型。在機器學習的研究人員來看,這些沉淀下來的抽樣方法、算法選擇、數據選擇,對于發展AI + 教育而言是個寶藏。”
他認為,這是對自適應教育來說最好的一個時代,人工智能會是這個時代的主要驅動力,將方方面面改變數據的本質,我們會收集到非常多人與電腦之間的互動性數據,這些都可以應用到對話式學習上。過去我們會覺得教育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事情,現在我覺得是老師、學生和電腦之間三方的事情。中國在此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有望在 AI 教育領域成為世界的領航者,能夠向其他國家展示如何運用這方面的知識。
來自乂學教育松鼠AI的栗浩洋在會上發表了AI將全知全能、見微知著、無窮算力、自我進化的四大特點并將改變各行各業的觀點。他認為在內容行業,Netflix收集海量數據,通過算法針對某一幀畫面進行內容分析,使得1.7億用戶有1.17億個Netflix;在金融領域,AI能夠持續不斷分析美國掛牌股票,每天處理大約100萬則企業公告,季度財報以及新聞等,全年無休,AI股神已經能夠超越巴菲特創造的股壇奇跡;在翻譯領域,AI翻譯機能夠持續學習,不斷提升翻譯效果;微軟小冰已經學會寫詩、唱歌;AlphaGoZero擊敗人類頂尖旗手。
而乂學教育松鼠AI也具備以上特點,將AI在各行各業的成就都應用在改變教育之上。乂學教育松鼠AI具備納米級知識點拆分體系,能夠僅通過少量試題就能快速、精準地診斷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推薦學習和檢測試題,幫助學生以最快的方式攻克所有知識點。
栗浩洋表示,在傳統教育里會有學霸和學苗的區分。在松鼠AI系統測試中發現,針對某一個新知識,學霸存在2個薄弱知識點,學苗存在7個薄弱知識點。不過松鼠AI也會發現,在一些難的知識點上,學苗反而比學霸掌握得更好。松鼠AI能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特點,給出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只要方法得當,學苗也可以比學霸更快掌握新的知識點或者攻克難點。
展望教育未來,栗浩洋認為人類教育的知識量已經發生了指數級的增長,以前學習四書五經,現在則要學習二三十個學科。過去,通過教育能培養出幾十個精英,現在能培養出幾十萬個精英,而通過AI未來能培養出幾億個精英。未來AI會代替老師嗎?絕對不會,但是不會運用AI的老師注定會被歷史所淘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