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作為國內食品追溯、政法和檔案信息化服務商龍頭,但市值只有20多億的信息發展并不怎么引人注目。
不過,由于今年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相關合作備受市場追捧,公告后股價出現連番漲停,也因此兩度引發深交所關注,加上實際控制人和股東減持,也讓監管層和市場產生質疑,是概念炒作還是實干?區塊鏈應用的蛋糕能吃的到嗎?
就此,《證券日報》記者專訪了信息發展副總裁楊安榮,試圖揭開信息發展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現狀。
霍尼韋爾、阿里巴巴
主動找上門
3月20日,信息發展發布關于與霍尼韋爾科技事業部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的公告:近日與霍尼韋爾國際(HoneywellInternational)旗下的霍尼韋爾科技事業部(以下簡稱“霍尼韋爾”)就區塊鏈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中的應用、便攜式農殘快檢設備的研制與推廣及智能冷鏈物流云管端解決方案等領域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并將設立聯合實驗室。
7月18日,公司再度發布公告稱,與阿里巴巴簽框架協議將在人工智能領域廣泛合作。
公告一經發布市場反響熱烈,3月20日公告后股價迎來四個漲停,7月18日后的股價反應亦是步步走高。不過,就在公告后的第二天,信息發展火速接到深交所的關注函,監管層進行細致的問詢,關注焦點在于是否為主動迎合市場熱點的股價炒作,信息發展在回復函中予以否認,并表示兩個項目目前均尚未對經營業績產生實際性影響。
“事實上,這兩次合作,都是霍尼韋爾和阿里巴巴主動找上門。”身為2000年就加入信息發展的“老人”、一直負責研發技術工作的楊安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解釋。
“霍尼韋爾是全球領先高科技、多元化的制造業,在加密技術、安全認證、快檢設備等領域有技術優勢,而信息發展是國內食品追溯云平臺的信息化龍頭,在這一行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技術儲備,他們很看好區塊鏈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因此找到了我們。”
楊安榮表示,食品安全追溯云平臺實際上已經上線運行了3年,已沉淀了近千家企業。今年8月份完成區塊鏈技術植入的升級,目前已有生產、流通、零售等十幾家企業開始試點。
追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傳統紙質隨附單傳遞、條碼標簽/RFID電子標簽傳遞、二維碼標簽移動掃碼追溯,再到現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一個技術發展和進化的縮影。
相比原來的模式,楊安榮表示,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保障了信息更透明,開放性讓各方協同效率大大提升,降低溝通成本,提升品牌價值、信賴度、最終增加企業效益,讓消費者可實時追溯從生產到餐桌上的每個環節,吃到放心食品。
信息發展2017年5月份投入區塊鏈在食品追溯中的應用研究,2017年10月份霍尼韋爾到訪,今年2月份基礎架構搭建完成,期間信息發展高管曾出訪霍尼韋爾印度總部,最終在今年3月份與霍尼韋爾簽署合作備忘錄,確定在中、印兩國建立聯合創新實驗室。今年6月底,出具可行性研究報告,搭建了DEMO系統并向雙方董事會匯報演示,達成進一步共識。
“黑科技”在食品安全
和司法領域的應用探索
“區塊鏈在農產品安全追溯和便攜式農殘快檢設備是一期項目,已經于6月底完成了立項準備、評審工作和啟動研發計劃,正式進入研發階段。”
楊安榮很看好快捷檢測設備:“如果今后每個菜場小販旁邊有望都放一臺農殘檢測設備,消費者買菜時可以檢測下農藥殘留量,他們將會更放心。這也是我們區塊鏈生態圈的一部分,未來這些商戶的檢測數據也會上‘鏈’。”
根據公告,雙方各出20人左右組成聯合研發團隊,截至7月25日,信息發展已投入研發經費250萬元。未來建立實驗室,預計雙方各自先期研發投入約300萬元。在未來盈利模式上,楊安榮認為,一旦生態圈建成,可產生諸如節點付費、區塊鏈一體機銷售、大數據分析、交易傭金等多個盈利點。
借助霍尼韋爾的優勢,信息發展最終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食品安全生態圈:涵蓋養殖、生產加工、冷鏈物流、批發零售的全產業鏈,吸引各方加入聯盟鏈,利用區塊鏈技術保障每個環節的食品安全,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能延展出供應鏈金融、精準營銷等供應鏈增值服務,線下還將建立食安供應鏈體驗中心、追溯聯合創新實驗室和農產品檢測中心。
而與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也進入了實質階段,根據公告,信息發展已與阿里云達成在政法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合作,將人臉識別技術在司法領域進行合作,合作合同已進入流程階段。
楊安榮在電腦上向《證券日報》記者展示了一套“監獄點名系統”。從原本依賴人力挨個點名的肉眼識別,到現在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多個場地多人同時點名,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效率。“我們很看好這一技術的應用前景,所以毫不猶豫地向阿里巴巴采購了這項技術。”楊安榮表示。
深耕多年
挑戰與機遇并存
第一個吃螃蟹者勢必要面臨更大的風險。打造食品安全生態圈還面臨多頭監管、區塊鏈技術不成熟、資金壓力等諸多挑戰。
我國食品安全屬多部門分段管理的模式,不過楊安榮表示,信息發展在食品安全追溯領域已深耕多年經驗豐富。
區塊鏈技術方面,業內人士坦言,區塊鏈技術比較“重”,使用后會導致運轉性能下降,而且計算量大對平臺算力要求很高,目前可承載的節點數和參與方有限。此外,如何保持加密算法的安全性也是一大行業難題。
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陳文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區塊鏈五花八門的應用場景來看,有變革性、真正帶來便捷性的很少。核心問題在于,區塊鏈的本質是‘無幣不鏈’,如今失去了幣的激勵無法做到去中心化,本質上與原本的模式沒有區別。鏈圈的參與各方失去參與激勵,就沒有動力參與決策,最終還是落到一個中心,即源頭上。試問除了廠家和消費者,中間環節誰會真正關心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所謂的追溯往往是保證過程不失真,很難保障源頭的信息。換句話說,使用區塊鏈技術,可能與原來方法達成的效果是類似的,但成本會更高。”陳文并不看好現階段區塊鏈被大規模應用。
此外,政策利好成為強力加持。
“未來已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廣闊,勢不可擋,如果說人工智能提升了生產力,那區塊鏈就是改變生產關系。我們能做的就是抓住技術變革的機遇,踏實做好各項技術開發,靜等政策東風。如果哪天政府希望加快推動食品溯源進程,我們提前布局的食安追溯生態圈則有望引來跨越發展。”楊安榮說。
關于上述激勵問題,楊安榮團隊也拿出了解決方案,在聯盟鏈中發行“追溯幣”對參與各方進行激勵,但該幣不對外發行和流通,這個激勵體系通過一定邏輯寫入智能合約中,當規則被觸發時會自動執行。
人才是未來競爭的關鍵。今年4月份,信息發展重金聘請原騰訊云副總裁黃海清擔任公司總裁。技術開發、人才引進,產業升級意味著對資金的渴求。然而,信息發展去年底發起的4500萬元小額定增也在今年5月份宣告終止。
此外,對于實際控制人減持現象,信息發展內部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透露,易批生鮮、淘菜貓是公司入股的農產品批發、零售互聯網平臺,是生態鏈的重要環節,目前還處于投入階段,此番董事長減持也是為了輸血創新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9月21日,信息發展發布回購股份預案彰顯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擬使用自籌資金以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及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用于后期實施股權激勵計劃、員工持股計劃或依法予以注銷并相應減少注冊資本。本次回購資金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且不低于2000萬元,回購股份價格不超過30.00元/股。本次回購股份的實施期限為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本次回購預案之日起不超過12個月。
今年上半年,信息發展營業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11.57%;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8.38萬元,同比增長83.0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較去年同比增長44.69%。見習記者劉冬